【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】名書畫家許瑞娥日前應桃園電台蘇振誠台長之邀請,接受專訪漫談「繪畫與藝術生活」。
蘇振誠問:何謂國畫?學好國畫需具備什麼條件?
許瑞娥說明,中國畫在古代一般稱之為「丹青」,主要指的是以墨和毛筆畫在絹、宣紙上並加以裝裱的捲軸畫。隨著世代技法演變有加入顏彩則為彩墨畫。在題材上有人物畫、山水畫、花鳥(卉)畫、動物畫等之類分。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,各有蹊徑、互有特色。西畫則是指油畫或水彩畫與素描,但近代亦有互相融合的趨勢。
蘇振誠問:學好國畫需具備什麼條件?有什麼好處?
許瑞娥表示,簡而言之,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想學好的決心,加上願意培養興趣的毅力,以及勤、誠、篤、學,努力不懈的勤練習。有句話說:心若美,見世間事物處處皆美。讀懂國畫、勤練國畫、將國畫藝術之美,經由眼、手、心甚至傳至身上每個細胞,則平凡無奇的事物,經此藝術造詣之層層淬煉,即成美的視覺效果,變得很不一樣。萬物皆可為國畫題材入畫,故俯拾皆可得,除了正式的國畫作品外,若將國畫投注在生活中,簡單舉例如:廚房的碗盤、茶壺、茶具,可自己彩繪經由窯燒,成為有自己特色的用品,自用或做為饋贈相當有成就感。若運用於服飾、包包、宮扇或小物件,即成為獨一無二的個人擁有,不怕與人撞衫,儘管相同款式,但因有個人彩繪,也能盡勝多籌。此外,若將格局加大,可將有志一同的藝術同好聚集,成立所謂的藝術社團,不定期舉辦會員書畫聯展,為喜愛藝術同好創造發揮之舞台,讓學習有所期待,創作有所發揮!誠如我個人秉持此分享,共同玩藝術之信念,在2020年創立了《桃園市藝文發展協會》。
蘇振誠問:談談國畫教學歷程中,印象最深之事或教學方式與趣聞?
許瑞娥說道,在教學歷程中印象最深的是,來自於幾位不同班級的憂鬱症個案,經由藝術的接觸、接受、再內化,師生皆以朋友角度真心關懷,經過一段時間,竟也療癒了他們的心靈,終能與其他學員共同融入課程情境。
論及教學方式與趣聞,許瑞娥接著說,因考慮到國畫予人較嚴肅之既定印象,故上課方式與學員之間互動是採輕鬆模式,但因社區大學學員幾乎皆是成人,有些甚至不乏來自社會各層面有成就之高階份子,其自尊心較強可想而知,所以雖讓其輕鬆自在,也需依其個性拿捏輕重,其中不外一個重點即是「尊重」二字。至於趣聞頗多,例如雞同鴨講:有一次她在教授丹頂鶴示範快完成時,突然有學員問:老師,可不可以畫牠的小鳥給我們看?我面有難色的說:我不曾看過牠的小鳥耶,我不會喔!沒有人會畫這個啦!只聽到教室一陣狂笑,原來是我答非所問,他們只想看看如何畫小鶴鳥啦!
許瑞娥老師在輕鬆愉快中結束了專訪。
許瑞娥簡介
許瑞娥出生於新竹縣竹東鎮,客家人,為桃園市新屋區媳婦。
民國90年開始教授水墨藝術(國畫、素描)至今已23年,目前執教於新楊平社區大學與品墨軒個人工作室,為水墨畫、素描授課,亦擔任教師會長。每年皆辦理個展、師生聯展、會員聯展等。
2015年法國巴黎首屆書畫博覽會 台灣組委會總幹事;2020創立《桃園市藝文發展協會》,並擔任創會會長與第二屆理事長;同年創立還創立了《第一屆教師教學研究聯誼會》創會會長。亦為第一至第四屆桃園市客家諮詢委員會委員(106~113至今)。
曾榮獲優良教師優良課程與103年第一屆師鐸獎;2015年榮獲法國藝術博覽會水墨藝術組銀獎。